跳到主要內容區

Top

越建東 教授

ImgDesc

越建東 專任教授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神學與宗教研究所佛學研究博士 

學術專長: 印度佛教哲學、佛教經典語言與文獻(梵語、巴利語)、禪修學、阿毘達摩心識學、科學與佛教之對話 

e-mail: yitkt@faculty.nsysu.edu.tw;   yitkt@yahoo.com

 

 

現職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專任教授/西灣學院合聘教授(2019.02-)

 

學歷

2004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神學與宗教研究系佛學研究博士

1999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神學與宗教研究系佛學研究碩士

1997 台灣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

1993 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系學士

 

經歷

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科學與宗教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2004.09 ~ 2006.07)

法鼓山僧伽大學兼任助理教授(2005.09 ~ 2006.07)

輔仁大學全人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2005.09 ~ 2006.07)

輔仁大學宗教系兼任助理教授(2006.02 ~ 2007.07)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2008.08 ~ 2009.07)

國立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人文與社會科學教育組專任助理教授(2006.08~2011.01)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暨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副教授(2011.02~2019.01)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暨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2019.02~迄今)

 

學位論文

1997/09,臺灣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美難陀》第十五章<諸尋思之捨斷>梵本譯註>>,指導教授為釋惠敏法師。

1999/10,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神學與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Aśvaghosa’s Thought on the Buddhist Path to Liberation,指導教授為Prof. Paul Williams。

2004/07,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神學與宗教研究所博士論文:A Stereotyped Structure of the Path in Early Buddhist Literatur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āli, Sanskrit, and Chinese Sources,指導教授為Dr Rupert Gethin

 

專書

1. 《禪修、禪法、禪技: 佛教修行觀之嬗變》,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2018年

    8月。 (312頁,ISBN 978-986-92114-8-2 / GPN 1010701268)

 

期刊論文

1. 〈馬鳴在《美難陀》中對「瑜伽」(yoga)及其相關詞的用例〉,《正觀雜誌》第二十八期,2004年3月25日,頁5-24。

2. 〈西方學界對早期佛教口傳文獻形成的研究近況評介〉,《中華佛學研究》第八期,2004年3月,頁1-20。

3. “Buddhist meditation formulas occurring in various versions of early canonical texts”,《正觀雜誌》第三十一期,2004年12月25日,頁147-199。

4. 〈早期佛教文獻中所載一個典型佛教修行道架構及其來源之探討—以漢譯四《阿含經》和巴利四尼柯耶為代表〉,《中華佛學學報》第19期,2006年7月,頁147-178。

5. 〈佛教禪修經驗與心識學的交涉初探〉,《新世紀宗教研究》第五卷第三期,2007年3月,頁37-66。

6. 〈早期佛教四禪之再審視〉,《臺灣宗教研究》第六卷第二期,2007年6月,頁83-120。

7. 〈巴利經典文獻中定型文句的一些特徵〉,《臺大佛學研究》第十四期,2007年12月,頁37-76。

8. 〈科學與佛教的對話:禪修與科學〉,《哲學與文化》第三十五卷第六期,2008年6月,頁97-121。

 9. “Remarks on Fixed Units of Wordings in Early Buddhist Canon”, The Indi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no. 9, 2008, pp. 267-291.

10. 〈Richard Gombrich探討佛陀原意的論述與方法〉,《揭諦》第18期,2010年1月,頁 45-74。(THCI Core)

11. 〈超越大腦之生命經驗探索〉,《生命教育研究》第三卷第二期,2011年12月,頁1-21。

12. 夏允中、越建東,〈以佛教的死亡本質及生命無常觀點來探討死亡恐懼〉,《本土心理學研究》第38期,2012年12月,頁167-187。(TSSCI)

13. 〈從《長阿含經》及《長部》經群檢視四禪是否外道之說〉,《正觀》第66期,2013年9月,頁 5-38。

14. 〈省思西方「正念」方法與佛教正念之差異〉,《靈山現代佛教月刊》,第363期,2014年8月,第3-4版。

15. 〈佛教世俗化之作為善巧方便---終究行得通嗎?〉,《靈山現代佛教月刊》,第369期,2015年2月,第1版。

16. 〈從佛教禪修反思大腦科學之研究〉,Bul gyo hak bo : the journal of the Korean Buddhist Research Institute (佛教學報),第71期,2015年7月,pp. 81-105. (韓國東國大學出版、一級期刊)

 17. “Two traditions of Śrāvaka meditation: Kumārajīva’s Zuo chan san mei jing and Buddhaghosa’s Visuddhimagga”, in Shashibala (ed.), Kumārajīva-Philosopher and Seer, New Delhi: Indira Gandhi National Center For the Arts, 2015, pp. 178-189.

18. 黃光國、夏允中、越建東(通訊作者),〈從「本土心理學」到「修養心理學」〉,《本土心理學研究》第46期,2016年12月,頁3-23。(TSSCI)

 19. 釋如碩、越建東,〈「別理隨緣」的再探討(上)〉,《鵝湖月刊》,第42卷第11期總號第503,2017年5月,頁21-34。

 20. 釋如碩、越建東,〈「別理隨緣」的再探討(下)〉,《鵝湖月刊》,第42卷第12期總號第504,2017年6月,頁13-18。

 21. Kwang-Kuo Hwang, Yung-Jong Shiah, Kin Tung Yit(通訊作者), ‘Eastern Philosophies and Psychology: Towards Psychology of Self-Cultiva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8:1083, June 2017, 1-2, doi: 10.3389/fpsyg.2017.01083. ( SSCI, IF: 2.8)

22. 〈「證智」(abhiññā)在尼柯耶與阿含經中的用例〉,《正觀》第81期,2017年6月,頁 53-102。

 

專書專章著作

1. 〈導讀〉,收於《佛教基本通-佛教的修行路徑導覽》,台北:橡實文化,2009年8月,頁16-44。(ISBN 978-986-847-486-4)

2. 〈慧因學長的禪法觀〉,收於《東宗的呼喚-2010賴鵬舉居士逝世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1年1月,頁39-52。(ISBN 978-986-02-6632-0)

3. 〈導讀〉,收於《佛法綱要》,台北:法鼓文化,2011年6月,頁7-10。

4. 〈早期佛教的修行道次第〉,收於蔡奇林等編譯《從修行到解脫:巴利佛典選集》,台北:南山佛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4月,頁139-153。(ISBN 978-986-88206-0-9)

5. 〈「人間淨土」的反思〉,收於《聖嚴研究》第四輯,2013年11月,頁131-159。

6. 〈聖嚴法師與印順導師之思想比較---以人間淨土和人間佛教為例〉,收於《聖嚴研究》第八輯,2016年6月,頁191-234。(ISBN 978-957-598-712-1)

7. “Division 2. On Karma”, in The Madhyama Āgama (Middle Length Discourses)Vol. 1., 2013, pp. 63-140. Published by Bukkyo Dendo Kyokai America, Inc. (ISBN 978-1886439-47-4)

8. 〈人間利生比日月,佛教淨心不染塵〉,收於《人間佛教的體認---人間佛教高峰論壇2015輯三》,2016年8月,頁291-298。(ISBN 978-957-457-412-4)

9. 〈聖嚴法師結合漸禪法門與頓禪法門之教法和宗風意義〉,收於《聖嚴研究》第十輯, 2018年5月,頁7-37。(ISBN 978-957-598-782-4)

10. 〈推薦序:杜師禮如來,獻嚴師寶藏〉,收於杜正民著、釋常慧編《如來寶藏:聖嚴法師的如來藏思想研究》, 2018年6月,頁3-8。(ISBN: 978-957-598-784-8)

11. 越建東、賴文英,〈賴鵬舉先生之「華嚴義學與盧舍那造像」〉,收於謝世維主編《諦觀法界:東亞視域下的華嚴思想》,台北市:新文豐,2018年12月,頁115-152。(ISBN 978-957-17-2295-5)

 

會議論文

1. “Buddhist meditation experiences and the consciousness”, Annual Conference for Metanexus Institute on Religion and Science, 2005.06, Science and Religion: Global Perspective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in Philadelphia, U.S.A. 論文:www.metanexus.net/conference2005/pdf/yit.pdf

2. 〈檢視與評論:近年來探討所謂最早期佛教中佛陀原意的方法〉,佛學與人文學方法學術研討會,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2007年12月21-22日。

3. 〈三明、六通與五勝法在尼柯耶與阿含經中的用例〉,第二屆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與台北縣南山放生寺,2008年10月17-18日。

4. 〈正知、正念與meta-awareness, meta-consciousness〉,佛教與心理學跨領域對話研討會,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2009年6月19日。

5. 〈《坐禪三昧經》的五門聲聞禪法與《清淨道論》之比較〉,第十三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10年4月。

6. “The stylistic wording features in the Sīlakkhandha-vagga of the Dīgha Nikāya ”, The 4th Bi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Sri Lanka Association for Buddhist Studies, 2010.12.9-12, Kandy, Sri Lanka. (國際學術研討會)

7. “Contemporary Buddhist Practices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Buddhism Past and Present’, ABASAHEB GARWARE COLLEGE, 2011.01.27-29, Pune, India. (國際學術研討會)

8. “Two traditions of Śrāvaka medit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Kumarajiva-Philosopher and Seer", Indira Gandhi National Center For the Arts (IGNCA), 2011.02.03-05, New Delhi, India. (國際學術研討會)

9. “ From Sravaka meditation to Bodhisattva meditation”, XVI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Dharma Drum Buddhist College, 2011.06.20-25, Taipei, Taiwan. (國際學術研討會)

10. 〈從《長阿含》及《長部》經群檢視四禪是佛說抑或是共外道之說〉,第五屆印度學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2011年11月25-26日。

11. 〈「人間淨土」的反思〉,第四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地點:台灣大學尊賢館國際會議廳,2012.06.03-04。

12. 〈《長阿含經》梵、巴、漢本之比對---以《布吒婆樓經》為例〉,第二屆梵學與佛學研討會:經典、語言、哲學與文學,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2012年11月8-10日。

13. 〈鳩摩羅什所傳《坐禪三昧經》菩薩禪法之探討〉,第五屆東方人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東亞傳統學術中的佛學開展,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2013年6月1-2日。

14. “The theory of rūpa-kalāpa(s) and meditation practice”, From Abhidhamma to Abhidharma: Early Buddhist Scholasticism in India, Central Asia, and China (國際學術研討會), Ghent University, Belgium, 2013.07.08-09.

15. “The Dīgha Nikāya / Dīrgha Āgama group texts’ position on Jhāna issue”,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Sri Lanka Association for Buddhist Studies, Sri Sambuddhatva Jayanthi Mandira, Colombo, Sri Lanka, 2013.09.06-08. (國際學術研討會)

16. 〈新時代彌勒文化的意義〉,人本主義心理學與彌勒文化研討會,中國浙江省奉化市華信國際大酒店,2013年9月17日。

17.  “The third section of the Chinese Dīrghaāgama: in comparison to the Sīlakkhandha‐ vagga in the Dīgha‐nīkāya”, International Seminar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Dīrghaāgama (長阿含經, Taishō 1)" — 漢譯長阿含經國際研討會,Dharma Drum Buddhist College, 2013.10.18-19.

18. 〈色聚的理論與禪修〉,「南傳阿毗達摩的禪修次第」研討會,成功大學,2013年11月15-7日。

19. 〈《長部》「戒蘊品」之分析〉,第六屆印度學學術研討會,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2013年12月6-7日。

20. “The formulation and explanation of the eleven categories of five clinging-aggregates”, XVII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University of Vienna, Austria, 2014.08.18-23. (國際學術研討會)

21. “A reflection on western mindfulness from an eastern Buddhist point of view”, The 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Dialogue, Exploration and Cooperation of MBSR: Theory and Application, 2014.11.13. (國際學術研討會)

22. 越建東、賴文英,〈賴鵬舉先生之「華嚴義學與盧舍那造像」〉,東亞視域下的華嚴思想國際研討會,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人文中心、華嚴專宗學院主辦,2015年9月6日。

23. 〈《維摩經》的二元對顯觀〉,第二屆維摩經與東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佛光大學佛教學院主辦,2015年10月3-4日。

24. 〈《成唯識論》之心所觀與南傳阿毘達摩之比較〉,第三屆唯識學高峰論壇,杭州佛學院主辦, 2015年10月17-18日。

25. 〈聖嚴法師結合漸禪法門與頓禪法門之教法和宗風意義〉,第六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地點:台灣大學尊賢館國際會議廳,2016.07.01-03。

26. 〈解脫啊!您在哪裡?〉,第四屆人間佛教研討會,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2016年12月16-18日。

27. 〈《維摩經》對偶文句之比對〉,第三屆維摩經與東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佛光大學佛教學院主辦,2016年10月15-17日。

28. “The wisdom-conduct principle of Buddhism and its inspiration to psychology: corresponding to the Mandala Model of Self”, Buddhism in the 21st Century: Perspectives and Responses to Global Challenges and Crisis, Organized by  Ministry of Culture, Govt. of India at Nava Nalanda Mahavihara, Nalanda (Bihar), India, 2017.03.17-19. (國際學術研討會)

29.〈南傳佛教對死後生命經驗的可能證據與論述〉,第十三屆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生命教育推動暨終末議題探討】,地點:國立臺灣大學博理館一樓國際會議廳,2017.10.22。

 30. 洪振洲、林其賢、越建東,〈聖嚴法師數位典藏暨如來藏思想〉,第七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地點:台灣大學尊賢館國際會議廳,2018.06.29。

31. 〈佛教明行理論與心理學應用〉,第一屆社會科學本土化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本土諮商心理學學術研討會,彰化師範大學,2018.11.03。

32. 〈巴漢經文對照的一點小觀察〉,台灣印度學工作坊:「從阿闍世王到佛教哲學」(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2018.12.04。

33. 〈南傳、漢傳、藏傳佛教對於禪定經驗的描述與對比初探〉,2019首屆兩岸藏學研究創新性發展學術研討會,高雄市:古嚴寺,2019.05.17。

34. 〈巴利藏經中的阿毗達摩文獻〉,2019 佛教藏經國際學術研討會,高雄市:佛光山,2019.08.09-11。

 

翻譯

1. Frank Budenholzer, “What is Life–Current Scientific and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Fu Jen Religious Studies, No. 10, September 2005. (柏殿宏撰、越建東譯〈生命是什麼──當代科學與哲學的觀點〉,刊於《輔仁宗教研究》第十期,2005年10月。

2. Frank Budenholzer, “Introduction”, in Arthur Peacock, The Palace of Glory-God's World and Science (dual language edition), Taiwan: Kuangchi Press, January 2006. (柏殿宏撰、越建東譯〈導言〉,刊於《榮耀之殿----上帝的宇宙和科學》雙語版,光啟文化事業,2005年12月。

3. John Haught, “Darwin and Divine Providence” (達爾文與上帝之眷顧) and “Is Nature All There Is?”(自然界就是一切嗎?), Lectures on Science and Religion in Taiwan in November-December 2005. (未出版)

 

其他

1. 王榮麟、史偉民、吳秀瑾、何建興、越建東、蔡政弘、蔡源林、鐘振宇,〈「哲學學門熱門及前瞻學術研究議題調查」成果報告〉,《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8卷第1期,2016年12月,頁47-59。

2. 〈慚愧的力量〉,《張老師月刊》第475期,2017年7月,頁126-128。

3. 夏允中、黃光國、越建東 (合編),《東亞哲學與心理學:邁向修養心理學》,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18年2月。(ISBN: 978-957-43-5332-3)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1. 「初期佛教巴利經典之文體與文句特徵作為口傳文獻集成與傳誦功能之探究」(NSC97-2410-H-110-046),一年期(2008/08/01起至2009/07/31止)。

2. 「巴利《長尼柯耶》與漢譯《長阿含經》之對比:以經文組織、文句架構、教理描述和傳承屬性為主之多元性探究」 (NSC98-2410-H-110-037-MY2),二年期(自2009/08/01起至2011/07/31止)。

3. 「長阿含經類經群研究:巴利、漢語、梵語典籍之綜合比對」(NSC100-2410-H-110-070-MY3),三年期(自2011/08/01起至2014/07/31止)。

4. 「「戒蘊品」之研究:《長阿含經》及《長部》之比對」(103-2410-H-110-055-MY2),二年期(自2014/08/01起至2016/07/31止)。

 

研究與教學榮譽

1. 執行卓越教學計畫

   (1) 101 學年度開設「通識專題講座:公民與全球視野」(自 2012/08/01 至2012/12/31)

   (2) 105 學年度開設服務學習(三):藝文展演服務課程(105-2)(自2017/01/01至2017/07/31)

2. 97 學年度至106 學年度共25 門課程獲選為中山大學「教學優良課程」

3. 98學年度通識教育中心人文與社會教育組傑出及優良教師

4. 98學年度通識教育中心教學績優獎

5. 98學年度中山大學優良教學獎

6. 99年度中山大學教學研究獎勵

7. 99年度教育部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候選人

8. 101 學年優良教學獎(教學績優教師)(通識教育中心推薦)

9. 105 學年優良教學獎(教學績優教師)(文學院推薦)

10. 參與執行「教育部103 年度人文藝術及社會學科經典研讀課程計畫(計畫名稱:六朝玄思、佛理與文情) MOE-103-03-07-010」(2014/02/01~2015/01/31)

11. 參與執行103 年度中山/高醫攻頂研究計畫:「多元/樣身體之倫理論述與醫療實踐」(2014/01/01~2014/12/31)

12. 參與執行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所補助的「哲學學門熱門及前瞻學術研究議題調查規劃案」(2015/12/01~2016/05/31)

 

擔任國內外學術期刊的編輯委員

1.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SSCI, IF: 2.6):2016.01~2017

2.  Singaporean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2012.01~

3. 《臺大佛學研究》(THCI): 2014.07~

4. 《本土心理學研究》(TSSCI): (專刊編輯委員)2013.07~2014.01

5. 《輔仁宗教研究》: 2014.07~

學術性團體理事

1. 台灣印度學學會理事(99學年~)

2. 台灣宗教學學會理事(107學年~)

3. 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常務理事(107學年~)

瀏覽數: